从性教育到安全教育,从法治教育再到校园足球……越来越多的课程被纳入中小学课程表及必修课。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称当下的教育界盛行一种怪现象:领导重视什么内容,有关部门就给学校和学生加一门课。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有关部门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中小学课程表已经不堪重负了。 【微博吐槽】 现代教育之怪现象: 领导重视啥就开啥课 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微博上发表言论,抨击现在的教育就是“领导重视什么内容,教育部门就给学校和学生加一门课、增一套书和配一批人,比如书法安全国防禁毒慈善等,现在又来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不仅毁坏了原有课程教材体系,还加重了学生负担,肥了大人,毁了孩子”。 王旭明还用“很奇怪”、“很荒诞”、“很无知”来形容这种现象。为此,他呼吁:这样的现象应该警惕,这样的做法应该立即停止。 【记者调查】 这些年中小学新增课程真不少 昨天上午,记者搜罗了一下,发现近几年被教育部门要求纳入中小学生课程表的科目还真不少。 2008年底,教育部要求将性教育课纳入中小学课程,其中,小学五六年级起,学生要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高中阶段的性教育内容则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 2011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书法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至少上一节书法课。 2013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从当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 2011年,教育部要求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表,各校每年安全教育的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5%。 2014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 2014年11月,教育部又提出把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足球的机会…… 【老师无奈】 行政干预式课程让人很累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中小学生的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方面。 “现在让把哪些科目纳入课程,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运动’式的工作。”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有些课程的确是需要中小学生了解和学习的,但一般来说,这些课程在平常的教学中或者开班会时就体现了,比如安全教育、书法课,根本就没必要再专门开设一门课程。 这位老师还表示,因为隔段时间都会有一个行政干预式的课程,所以现在各个学校也都已经习惯了,不过,这种课程让学校排课比较为难,“因为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就会牵涉到师资、教材等问题,而这是困扰学校的大难题。再比如,关于校园足球,现在很多学校都没有场地、没有师资,怎么将其纳入必修课? “这些课程,应该让学生按照兴趣来选择,而并非一味地用行政命令让学生们学习,否则学生和老师都会很累。”另一位老师表示。 【背后探因】 课程加码凸显教材体系“顽疾” 为什么近几年频频出现教育部门不断为课程表“加课”的情况呢? 网友@九三朱良直言,这说明原有课程教材体系中缺少很多内容。 王旭明也表示,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我们的课程老化、教材陈旧,亟待改进和更新;另一方面,在课程和教材改革迟缓的同时,行政干预式课程又不断地给学生和老师加码。 也有网友认为,一些新增的课程没错,错的是“领导重视什么,教育部门才临时加学什么”这个套路。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郝森林认为,教育跟风是很不严肃的事情。 “从理论上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规范。”郝森林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的确有一些与时俱进的知识需要学生们掌握,但这不应该是“领导说啥就加啥”。 在他看来,有关部门应通过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及时把握住时代脉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不为知识所累。 网友点评 教育不能“大人生病孩子吃药” 王旭明抨击教育怪现象的微博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争议与讨论,一时间,这条微博被千余名网友转发、评论。 @自由的丁不丁认为,教育不能成为“宣传”的牺牲品。 @崽崽的衣橱赞同王旭明的观点,认为“孩子应该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复制”。 从事教育工作的网友@半山老师吐槽:“前些年,一学期改几次课程表,有一次是加交通安全课,这本来是班会课的内容,非得独立出来领导才看得到你在落实。” @秋月亭亭则表示:“我儿子上一年级,这个学期开了一门课,叫做湿地资源科学,老师布置的题目,我也要百度才会做。” 对于王旭明所指的怪现象,网友@瓜拉盖地点评:“大人生病,孩子吃药,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逻辑。” 网友@havean则表示:“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科学体系,要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不是哪个领导上台就换一下内容。”
来自: 郑州日报 ; 呢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