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查看内容

黄精三补显神通,少林行好薪火传

2025-3-25 22:02 | 评论: 0

摘要: 黄精三补显神通,少林行好薪火传(记者 李新民 通讯员 王政锋) 嵩山位居五岳之中,距今36亿年历史,是地球上第一块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文化圣地、地质五代同堂。“嵩山位于二十四节 ...
黄精三补显神通,少林行好薪火传
(记者 李新民 通讯员 王政锋)
       嵩山位居五岳之中,距今36亿年历史,是地球上第一块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华文化圣地、地质五代同堂。“嵩山位于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四季分明,溪、潭、瀑、河遍布,异常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沙性、黏性、壤性等质地优良土壤,为嵩山野生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嵩山地质构造如天书般层叠,太古代片麻岩与元古代石英岩在造山运动中碰撞挤压,形成独特的"嵩山式褶皱"。这种地质奇观造就了海拔400-1500米的垂直生态带,云雾常年缭绕的北坡峡谷中,腐殖质丰富的酸性土壤为黄精提供了天然温床。每逢清明谷雨时节,黄精的筒状花萼在腐叶间悄然绽放,犹如大地吐纳的灵气凝结成珠。

野生黄精的生长轨迹暗合天地节律:春发新芽时正值僧人早课,夏长茎叶时恰逢结夏安居,秋收根茎时适值禅七精进,冬藏养分时对应闭关修行。这种奇妙的物候同步,使得黄精在少林典籍中被称为"时序草"。明代《少林药局藏本》记载:"黄精生于北岩阴湿处,得少室之精气,九年乃成良药。"嵩山也被称为天然的“中草药博物馆”。医圣张仲景多年行医于嵩山地区,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南宋时期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创办了“少林药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医药学”。

黄精,自古被视为“仙人余粮”,《本草纲目》载其“补诸虚,填精髓”,尤以“三补”著称:一、补肺:润燥生津,适于久咳虚喘;二补脾:益气和中,改善倦怠乏力;三、补肾:填精固本,强健筋骨。其性平和,不燥不腻,正如医者之道——润物无声,以药性调和阴阳,助人祛病延年。中医药文化与少林禅武医传统,皆以济世利人为根本。黄精,乃补益上品;少林,千年古刹,正是“医者仁心,武者德厚”。

在少林禅医体系中,黄精不单纯是补益药材,更是修行体悟的媒介。采挖者采药时讲究"三观法":观其形,茎叶舒展如合十礼佛;观其性,味甘性平合中和之道;观其用,补气养阴契禅定之功。这种将药物特性与佛法义理相参究的独特认知方式,形成了禅医特有的本草哲学。

古法炮制黄精需经九蒸九晒,其工艺暗合佛家"九九归真"的修行次第。蒸制时武火文火的转换,恰似禅宗"棒喝""默照"的交替;晾晒时晨露夜霜的浸润,犹如行者"动中修定"的功夫。明代少林住持无言道公曾作《黄精赋》云:"九转得真味,三昧入药魂。"每年深秋采挖时节,行好师傅会带领采挖人手持药锄口诵《采药偈》,在特定方位留种回土,确保药材的永续利用。这种蕴含生态智慧的采收传统,使千年药源生生不息。

少室山巅云雾散尽时,可见采挖人负笈而归的身影。他们布袋中的黄精,承载着大地馈赠与人文积淀的双重重量。这种草木与采挖者跨越千年的对话,仍在续写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嵩山之奥》  

太室苍苍抱古春,中藏万壑未示人。  

云根或吐太古雪,石罅时泻幽涧琴。  

七十二峰皆默坐,三十六寺各闭门。  

欲访真源须绝顶,莫向游人问路津。

当都市人冲泡黄精茶时,杯中沉浮的不仅是药香,更是一段自然与文明相濡以沫的东方叙事。

“黄精三补显神通,少林行好薪火传”,既是中医药智慧的凝练,也是少林济世精神的写照。药能治病,武能强身,而德能润心。愿这千年传承的医武之道,继续福泽苍生,光耀人间。


上海雪儿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