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善读书院】《打造公益品牌项目一本通》︱如何编制公益项目计划书-1、2

2025-3-25 23:29 |原作者: 郑东启 | 评论: 0|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摘要: 金句: 德鲁克:非营利组织是改造人类的机构,因此其结果不外乎是引起人类的改变﹣﹣行为、环境、见识、健康、希望的改变,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力和潜能的改变。概而言之,不管是医疗保健组织、教育机构,还是社区服 ...


金句:

德鲁克:非营利组织是改造人类的机构,因此其结果不外乎是引起人类的改变﹣﹣行为、环境、见识、健康、希望的改变,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力和潜能的改变。概而言之,不管是医疗保健组织、教育机构,还是社区服务团体或工会,非营利组织都必须根据其设定的愿景和标准、所创建的价值、所做出的承诺以及所提高的人类能力的绩效来进行自我测评。因此,非营利组织需要根据其对人类的服务来设立明确的目标,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这些目标,否则绩效就会下滑。

 

德鲁克在《组织生存力》中指出:"每一家组织都必须定义自己的顾客,了解他们的需要,制定出有意义的衡量标准,并且诚实坦白地判断自己是否实现了目标。对于很多非营利组织来说,这是一项新的要求,但是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满足这个要求。"[2]99

 

一份规范的公益项目计划书,主要就是回答这样五个问题:

第一,项目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即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第二,项目的服务对象是谁,即项目是为谁做的?

第三,项目要满足客户的什么需求,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第四,项目目标是什么,如何衡量?

第五,项目如何实施,即怎么做、做什么?

 

在写项目计划书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项目计划中体现成果。

 

德鲁克非常明确地指出,"多年以来,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觉得,对于它们来说只要有一个良好的意愿就可以了。可在今天,我们都清醒地意识到,由于非营利组织没有一个清晰的业绩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管理,必须将纪律的观念深深植入组织使命当中。我们必须学会充分利用手头有限的人力财力,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我们必须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的组织追求的成果究竟是什么"

 

 

投入是指投在项目中或由项目消耗的资源,比如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班,需要有人力、资金、物资的投入。

活动是指为了履行使命、达到项目目标而对投入的使用。比如培训班搞了两天培训,四位老师讲了四个主题。

产出是指项目活动的直接产出,如培训有50个学员参加,发了50份教材,培训时间12小时,这就是产出。

成果是指主要客户(服务对象)在参加项目或者接受服务期间或之后的变化和收益。

 

 

做公益项目一定要有强烈的成果意识和注重成果的心态。在外部,成果是服务对象的变化和收益。在内部,成果是社会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是社会组织安身立命之本。在做项目之前,先不要考虑这个项目怎么做、做什么,而是首先一定要想明白、搞清楚项目的成果到底是什么。只有知道了项目的成果是什么,才能在项目计划书里清楚地呈现出来,让资助方和购买方非常清楚地看到,从而提供资金支持。如果项目计划书里没有成果,项目实施也是做不出成果的,项目监测和评估也没有意义。

 

心得: 

以成果为锚:公益项目计划书的价值重构与使命觉醒

在研读《打造公益品牌项目一本通》关于项目计划书编制的内容时,德鲁克的社会组织理论如晨钟暮鼓,叩击着每一位公益人的心灵。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将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定义为"改造人类的机构",这个充满力量感的定位,彻底颠覆了传统公益活动中"意愿大于成效"的慈善思维,将公益项目推向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重的新纪元。

 

价值追问:五个关键问题的深层逻辑

项目计划书的五个核心问题构成了一个价值追问的闭环系统。首问"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直指公益的本质属性。某基金会曾开展乡村儿童阅读计划,初期将目标简单设定为"捐赠10万本图书",经过价值追问后调整为"通过分级阅读体系提升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转变体现了从"做公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跃迁。第二问"为谁服务"和第三问"创造何种价值",要求公益人必须建立用户思维,就像某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通过2000份家长问卷构建需求图谱,将原本笼统的"关爱星星的孩子"转化为"提升社交场景适应能力"的精准服务。

目标设定与衡量标准的设计,是公益项目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转折点。某环保组织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转化为"实现社区垃圾分类准确率85%"的量化指标,这种可测量、可追踪的目标体系,使公益成效不再是模糊的感性认知,而是可评估的理性存在。

 

成果革命:从活动导向到价值交付

德鲁克关于"投入-活动-产出-成果"的四级转化理论,揭开了公益效能提升的路径密码。传统公益往往止步于"产出"层面,比如计算培训人次、发放物资数量,而现代公益则要求穿透到"成果"维度。某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追踪学员就业后的收入增幅,发现单纯增加培训时长并不能提升就业质量,转而开发"企业导师-学员"双向选择机制,使学员平均工资提升40%,这才是真正的成果体现。

成果意识的觉醒,促使公益组织建立"影响逻辑链"思维。就像某助学项目设计的"教育投入-学业提升-职业选择-家庭改变"追踪体系,将单次资助行为转化为持续的价值创造过程。这种思维转变不仅提升了项目效能,更重塑了公益组织的战略格局。

 

使命重构:公益品牌的时代进化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公益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故事讲述能力,而是价值交付能力。某公益机构在计划书中详细呈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项目"的成果路径:通过心理测评建立个体档案,设计分级干预方案,跟踪6个月后的心理指标变化。这份基于证据的计划书,成功获得政府购买服务订单,验证了成果导向的现实价值。

当公益人开始用商业思维审视社会价值创造时,计划书编制就成为战略落地的沙盘推演。某社区养老项目在计划阶段就构建"服务-反馈-迭代"的闭环,将传统养老服务转化为可复制的模式,这种战略远见使其获得社会资本青睐。

站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历史节点,重读德鲁克的管理箴言,我们领悟到的不仅是项目计划书的编制技巧,更是公益本质的回归。当每个项目都能清晰回答"改变了什么""为谁改变""如何证明改变",公益就不再是单向度的善意输出,而成为激发社会正能量的精密引擎。这种以成果为锚的公益实践,终将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

 

 


来自: 开封市志愿者协会 ;原作者: 郑东启 开封志愿者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