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查看内容

探讨细菌耐药性,搭建跨学科平台

2025-3-26 09:16 | 评论: 0

摘要: 探讨细菌耐药性,搭建跨学科平台一一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笫十三届深部真菌感染会议在厦门召开记者:李新民,通讯员:王政锋,王蒙,晓云3月22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 ...

探讨细菌耐药性,搭建跨学科平台

一一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笫十三届深部真菌感染会议在厦门召开

记者李新民,通讯员王政锋,王蒙,晓云

322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厦门举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副主席、中国院院长、黄正明院士和真菌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中国工程院黄晓军院士分别应邀出席了大会并讲话。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第二届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德沛,副主任委员倪语星,薛武军,王名贵等30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从感染角度探讨学科共性问题,对细菌耐药进行深入剖析,搭建了跨学科高水平的真菌感染领域的交流平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黄正明院士在致辞中讲到,在这充满希望的时节,我们齐聚一堂,迎来了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五届真菌专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的隆重召开,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向此次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来参会的所有人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黄正明院士深情的回首过往,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推动我国真菌病诊疗水平提升的重任。从第一届年会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第五届年会的盛大召开,我们在探索与奋进中不断前行。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了无数真菌领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扎根科研、深耕临床,在各自岗位上为攻克真菌病难题默默奉献。过去几届年会,专家们分享的前沿研究成果和丰富临床经验,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更多人认识到真菌病研究的重要性,也为我国真菌病防治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正明院士还讲到,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是全国性专业会议,汇集了全国从事真菌领域的研究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近年来,真菌病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揭开了真菌如何入侵人体、引发疾病的神秘面纱。在诊断技术上,新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到如今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检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提高,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研发问世,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同时,治疗方案的优化也使得临床疗效显著提升。

黄正明院士还讲到,当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菌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抗真菌药物存在耐药性问题,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真菌病的诊疗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真菌病诊疗的同质化,让更多患者受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黄正明院士介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五届真菌专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亮点,本次会议以“回归溯源 创新发展”为主题,具有深刻意义。回归溯源,是让我们重新审视真菌病诊疗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从基础研究中寻找灵感,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避免盲目跟风和浮躁。创新发展,则是鼓励我们勇于探索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实现突破。会议期间,我们安排了丰富的学术议程,既有知名专家的主旨演讲,带来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也有临床大查房,通过真实病例探讨,提升大家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有青年论坛,为年轻学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活力将为真菌病领域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共同推动我国真菌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就协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张福会长讲到,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专委会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工作。我们计划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攻克真菌病诊疗中的难题;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提升整体诊疗水平;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对真菌病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相信在全体真菌领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在真菌病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海雪儿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