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6|回复: 0

[开封] “双十一”过后的开封“表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3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淘宝实现571.12亿元的交易额,比去年同期的300亿元增长了90%。如今人人皆知的“双十一”其实才诞生5年。5年之间,从电商小众行为发展到“全民运动”,“双十一”的交易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其实,571.12亿元这个里程碑般的数字里,也有开封商家和消费者的贡献。回望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作为这出网络购物大戏台前幕后的重要角色,开封的消费者、电商、实体店、物流公司,又有着怎样的“表情”?  消费者“血拼”也要有理性
  是“狂欢节”还是“剁手节”?是把卡刷爆还是捂紧钱袋?是当个“败家媳妇”还是“拔草达人”?今年的“双十一”有不少消费者一边在微信朋友圈哀叹“钱到用时方恨少”,一边在淘宝购物车里下了一单又一单。
  “实在是挡不住的诱惑啊!”在我市某私企工作的叶文芳告诉记者,“双十一”当天她买了800多元的服饰、食品,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1/3。“很多东西确实比平常便宜,像我早就放在淘宝购物车里的一件毛衫,原价198元,‘双十一’店里搞特惠,98元一件,30多件存货不到半天就卖光了,幸亏我下手早,要不就没有我穿的码了!”叶文芳得意地说。
  在河大就读的张亦佳虽然还没毕业,但由于家境好,平时还有打工挣的“外快”,所以称得上是校园里的“白富美”,经常网购价格较贵的化妆品。这次“双十一”她一口气在一家三皇冠网店买了4000多元的化妆品,堪称“血拼一族”。不过,她说自己并非冲动购物,实在是店家的优惠太诱人,“不仅平时折扣很少的品种也打了8折,而且还送了好几个中样套盒,确实划算。”她说,“除了自己用,春节回家时当礼品送给妈妈和闺蜜也很合适。”
  与往年一看价格就下单的冲动购物情况不同,今年的消费者在“血拼”之余更多了一些理性。已有6年网购经验的刘惠是我市一家学校的老师,收入不高的她平时很会精打细算,这次“双十一”自然也不会放过。“我买了奶粉、零食、洗化用品,加起来有1000多元,省了快300元了。这些东西价格比较透明,也是易耗品,是不是真优惠一眼就能看出来。店家说‘双十一’买家多,发货会比平常慢,我觉得没什么,又不急着用,就是图个实惠。”
  平常热衷网购的某事业单位员工马青今年“双十一”只买了一双棉靴和一套汽车除尘刷,总花费还不到300元。他说:“去年受网上炒作影响,我一时冲动花了3900多元,卡都刷爆了。当时觉得只要便宜就必须拍,其实有很多都是可买可不买的。今年下单时我理智多了,除了提前看好、确实优惠幅度很大的商品,其他的就没有匆忙下单。”
  电商销售火暴抢“蛋糕”
  “双十一”是无可争议的电商狂欢节,在淘宝实现的571.12亿元的交易额中,亦有开封电商的贡献。面对一年比一年火暴的“双十一”,开封的电商自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淘宝百亿“大蛋糕”中分食一块。
  我市一家企业以生产汽车用品在业内著名。在去年的“双十一”中线上实现交易额300万元,成就了我市电子商务交易的龙头地位。昨日,该公司电子商务运营总监董杰告诉记者,“双十一”当天,该公司通过天猫、京东及牧宝OTO云商平台实现销售额34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 %。该公司今年6月自建了牧宝OTO云商平台,把传统销售渠道和电子商务完美融合,实现了“线上购买线下交付”。在今年的“双十一”中,该云商平台经受了消费者的挑剔和考验,实现销售额60万元。“‘双十一’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快递爆仓、物流不畅,消费者的苦苦等待,但是,我们的OTO却让消费者轻松来到全国的4000余家实体店实现完美的购物体验!”董杰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吃聚集地,开封的电商也“靠山吃山”,大打“特色牌”。袖珍版《清明上河图》、汴绣、麻辣花生、传统糕点、方便装胡辣汤、真空包装的桶子鸡或熟牛羊肉也都很受淘宝一族欢迎。记者昨日打开淘宝河南馆主页,这个电子交易平台展示的都是河南各地的特色产品,有新郑红枣、信阳毛尖和焦作铁棍山药,当然还有开封的麻辣花生等特色食品。记者看到,麻辣花生在“双十一”当天实现接单900笔,销售3600袋。记者还联系到一位开网店销售开封特产的淘宝店主,他说:“‘双十一’效应早在几天前就显现出来了,11月11日当天的销售达到高峰,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番。”
  据了解,目前我市以网店为主业的淘宝店主有千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卖家,以销售开封特色食品、工艺品、服饰、化妆品为主,由于简化了销售渠道,没有店铺租金等费用,商品价格低廉,有稳定的客源,店主的月收入在万元左右。此外也有少数年收入超过千万元的电商大户,经营的大都是食品、服饰等,这些电商有雄厚的资金和实力,依托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搭建的网上销售平台发展迅速。“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就有数百万元。
  实体店既搭便车又“亮剑”
  今年的“双十一”不仅是电商的狂欢节,实体零售商也不甘寂寞,趁势搭车,勇于“亮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直以来,在服饰销售领域电商对传统实体店的冲击较大。由于房租、广告、人工等方面的成本较高,实体店的销售价格确实比网店要高出不少。因此,不少精打细算的买家会把实体店当成“试衣间”,在实体店试好款式和尺码后,暗暗记下服饰的品牌、款式、货号等信息,然后上淘宝搜索价格较便宜的网店下单购买,让实体店主白忙一场。因此,很多实体店店主也采取了剪标、换标、涂抹货号等方式,千方百计隐藏商品关键信息,与顾客打起“游击战”。
  不过,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繁荣,我市一些有眼光的服饰商家已不再被动应对这种情况,更是将重心放在了商品独特化、差异化和提升服务档次上,突出实体店方便试穿调换的优势,用积分换购、送礼打折、微信服务等方式培养忠诚度高的顾客群体,在电商的重重包围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蓝海”。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我市不少商家还在店内主动打出主题为“双十一”的促销海报,推出各类大力度促销活动,力图将原本为电商狂欢节的“双十一”模糊为“普天同庆”的促销日,也拉动了进店量和销售额,可谓是搭了一趟“双十一”的顺风车。
  除了趁“双十一”打促销牌外,我市一些具有远见的商家也开始试水线上线下联动的销售新模式,向单纯的线上销售模式“亮剑”。“双十一”期间,我市一家本土家电零售巨头联合省内多家零售企业开展了旨在线上比价线下购买的“莲荷行动”。为了迎接“双十一”的挑战,这家商场响亮地打出“同样是低价,当然比服务”的口号。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网购经历:先到实体店了解商品,相中后马上上网购买。这已经成为不少网购一族的消费模式。“但是,网上的商品真的便宜吗?未必,我们开展的‘莲荷行动’,就是让消费者来到店里进行比对,相中产品后,马上通过商场的免费WIFI上网察看同一商品的价格,在比较中让他们产生线上不比线下便宜的认识,从而让消费者改变固有的看法,产生购买的行为。”该店策划部经理毛志杰对记者说。“双十一”当天,该店的“莲荷行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现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快递公司有备而来迎狂潮
  “平时的派单量一天也就是四五十件,‘双十一’后估计一天得七八十件吧!我们是按件计酬,件多了当然高兴!”昨天下午,记者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门口见到了正在派送快件的刘师傅。刘师傅入行已经两年多了,在我市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工作。他告诉记者,去年“双十一”后派送任务量骤然增加,忙得不可开交。今年公司为迎接“双十一”后可能到来的快件狂潮,专门增加了人手,还对库房进行了扩容。刘师傅胸有成竹地说:“应该不会像去年那么忙了,但肯定比平时多。”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快递公司,发现绝大部分快递公司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快件拥堵情况。在顺河回族区三教堂街的一家快递公司,记者看到房间里的快件堆放情况与往日相比并无太大差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双十一”下单的商品从发货地到开封还有数个工作日的中转时间,故我市的快件到达高峰期与大城市相比有所滞后,预计要到11月15日前后才会迎来收发件的高峰时段。“到时候可能会出现快件堆积如山的情况。”这位工作人员笑着说道。
  据市邮政管理局估算,今年“双十一”期间,我市处理快件量预计将突破80万件,全市快递行业日均业务量将超过10万件,高峰期为11月15日至11月17日,预计每天快递的投递量将在12万件至15万件,最高峰当天处理快件量将达15万件,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左右,全市的快递量较平时出现2.27倍的波动。
  为了让网购消费者尽快收到自己的快件,有关部门还提前制订了应急预案,要求各快递企业根据业务量的变化情况灵活调配运能,加大直运力度,减少中转环节,采取应急措施,加快处理速度,确保“双十一”期间快递不爆仓、快件不滞留。
  为迎接“双十一”的快件狂潮,我市各家快递企业也都提前做好了招人、增车、扩仓的“应战”准备。据市邮政管理局统计,我市快递行业为“双十一”储备运输车辆136辆,准备增加从业人员300余人,同时对现有库房进行扩容,增加2990平方米的分拨中心,积极应对快件派送高峰的到来。
  编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平台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双十一”的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波及100多个国家的消费者参与进来。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和愉快的消费体验,很多商家也抢食到了应有的“蛋糕”。
  正如我市一位经济界人士所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购物心态会越来越成熟,商家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掌握和了解市场、消费的变化,在准确定位产品和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运用各种先进电子商务手段进行营销,充分实现线上线下的互通与融合,找到传统销售方式与现代销售方式的契合点,与消费者一起成长。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