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2|回复: 0

[旅游攻略] 重温“公涛精神”,回顾碑林人的艰辛创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0 06: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南的穷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但穷则思变,穷易出英模,穷易出精神。闻名全国的焦裕禄精神,就出自于我们河南最穷的兰考县。焦裕禄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人,习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比做我党延安精神,重新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继焦裕禄精神之后,在八九十年代,我省又出了一个“公涛精神”,他的创造者就是被大家公认的当代“文化愚公”,优秀共产党员李公涛先生。

     座落在龙亭湖畔的翰园碑林,是一座名誉国内外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集诗、书、画、印与古典建筑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宝库,不少游人为她的美丽风貌和艺术价值折服。这背后是李公涛及其团队为建翰园碑林付出的巨大心血。

     李公涛是开封地区供销社的一名干部。因工作期间积劳成疾,提前退休回家。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闲不住的。李公涛退休后总想发挥余热,为我市的建设和发展做些事情。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4年8月《开封日报》开展了“重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事业”的大讨论,犹如一把圣火烧得他心情激动,彻夜难眠,他翻来覆去的想:做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现在又定为八朝古都),先人们为后代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做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面对历史的思考,李公涛怦然萌动了惊世之举。他要倾尽余生,广收天下墨宝,镌刻于石,自筹资金,兴建一座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当代最大碑林。做为年近花甲的人能有这种理想实属难得,但要实现这种理想更是不易。首先,他这种思想就被少数的家人否定。如果此时他退缩了,那就没有后来的“文化愚公”,也就没有翰园碑林。李公涛不仅有远大的理想,更有坚定的意志。他力排众议,不仅说服了家人,也打动了周围的人,也因此,获得了开封市人民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民办碑林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李公涛要办碑林须从零开始。资金、人才、场地样样缺乏。他知道要把梦变成现实,何等艰难!但李公涛却信心满怀。他要做别人不敢想的事,要攀别人不敢登的山。

     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他首先向当代书法名家发函征集作品,从而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来源。为了保证刻石及字体质量,李公涛亲赴七个碑石产地认真筛选,并精心挑选两位技艺超群的刻碑人。为了工作方便,他把一百多平方米的院落及几十间房子腾出来 ,作为办公用房,自已却挤在一间小仓库内,大儿子一家五口挤在一间房内。

     在他艰难创业时,有人怀疑的问,你已这么大年纪了,碑林工程又这么大,你能建成吗?李公涛听了后斩钉截铁地说,我一贴一贴地征集,一块一块的镌刻,我死了以后由儿子接着干,世世代代干下去,碑林一定能建成。这就是为啥大家称他“文化愚公”。正是他这种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感动着周围,感动着社会,使碑林建设速度加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

     正是李公涛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人民群众。学习公涛精神,支援碑林建设,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热潮。在公涛精神感召下,一批优秀人才汇集在翰园碑林。这中间既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又有古稀老人,还有社会知名人士。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地为翰园碑林无私奉献。在公涛精神感召下,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当时群众参与和支持翰园碑林建设的情形。

    1986年暮春,年近60岁的邹秀英从报纸上看到李公涛的事迹后热泪盈眶,她决心为这项伟大事业尽绵薄之力。邹秀英本人没有工作,她老伴双手残疾,退休金仅够两人糊口。她为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始捡汽水瓶。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当头,可她为了那一个个仅值几分钱的汽水瓶到处奔波,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日复一日,邹秀英捡了整整一个夏天,把卖得的200元钱捐给了翰园碑林。

     在大多数人民群众支持、理解、赞扬“公涛精神”的同时,也有个别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面对那么多墨宝和捐款能不动心吗?李公涛愤笔写下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事实上,李公涛自建设翰园碑林以来,不但未从中拿过一分钱,还省吃俭用集全家所有,先后无偿投入资金170余万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惊人的数字啊!他凝聚着李公涛全家人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赤诚。

    为为回答社会上一些人的惑疑,李公涛向政府作了法律公证:“碑林建成后,全部无偿交给国家和人民”。这是何等的胸怀!
在财产、物资、档案管理上,翰园碑林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每一幅书画墨宝、每一笔捐款,不仅收发手续齐全,并且都登记编号。

    正是由于李公涛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使翰园碑林白手起家,成为国内最大的民办碑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