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大宗村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的新农村,“心欣向农”实践团队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张汪镇杨楼村。 7月25日上午,团队成员在张汪镇团委书记于书记,团委副书记孟副书记和工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杨楼村进行调研学习,村支部书记杨书记热情的接待团队成员。 杨书记向团队成员简单介绍杨楼村发展情况。与大宗村靠工厂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同,杨楼村认为老百姓靠土地吃饭最重要。二十年前,村庄负债25万元,村民生活贫困,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深化改革,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2000年建立土地合作社,村民入股,集体经营,集中种植土豆,小麦,玉米等,大力发展农业。如今已经拥有一流的机械设备,机械工作占80%,其中包括收割,灌溉,播种等,如今的杨楼村靠土地就年收入近20万元。 杨书记强调“村民团结是关键,群众与村官高度一致是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杨楼村“逆袭”成功的最大因素在于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的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滞。村民在村官的带领下自行修建党建文化广场,村中人工湖等,定期举行村中文化活动,趣味运动会,端午包棕等文化活动。 深化改革,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全村人民共同参与。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改革开放的有力推进者。从贫困落后的小农村到年收入近20万元的新农村;从传统小农经济到建立土地合作社;杨楼村从未停下改革的脚步,并以其四十年来的逆袭经历向世人证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最有利于广大群众的决策。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农业农村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40年。杨楼村和全国一样,在历经一系列深刻的农村改革后,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发展。7月26日,“心欣向农”实践团队在村支部书记杨学伟的带领下了解了杨楼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农业基本发展情况。 首先来到杨楼村党建文化广场,杨书记介绍到,这片土地原本是块荒废的土地,常年堆积垃圾,无人处理。近年来杨楼村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文化新农村。为了节省费用,村民自行修建了党建文化广场,清理垃圾,污水处理,号召村民消除乡村生活陋习,营造美丽乡村生活环境。随后杨书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周边土地。杨书记提到, 改革开放40年,杨楼村农业从最朴素的解决温饱目标开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大胆探索、顺应民意,使得村中经济不断实现飞跃,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规模种植的创新发展之路。杨楼村规模种植的土豆,玉米销量大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加大了“三农”的扶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由110元增长到8000元,其中包括工资性收入,务农收入,集体经营分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来源多元化,特色农业、畜牧养殖、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最后,杨书记用视频的形式展现了杨楼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从视频中感受到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移动电话、电视机、洗衣机、拖拉机基本普及,农用车、小汽车、电脑网络进入农家,村中通车、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从缺衣少药到丰衣足食,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多天来的参观学习让团队成员对杨楼村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中的佼佼者,值得其他发展中的新农村参考学习,“心欣向农”实践团队此次调研学习的目的在于感受改革开放的力量并将新思想新思维通过调研呈现出来并传播出去,有望为其他新农村建设提供微薄之力。为便于之后“心欣向农”团队继续在杨楼村实践学习,进一步统筹党建工作,7月26日下午与杨学伟书记签订红色1+1支部共建协议。“心欣向农”实践团队将持续关注杨楼村发展情况,用调研形式关注杨楼村,关注新农村建设。与杨楼村一起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党建水平。 从二牛抬杠到现代农业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改革开放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杨楼村充分利用农业特色优势,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以开放促改革,使得村中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巨变。从杨楼村的发展历程中,团队成员总结出:新农村建设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大胆探索、顺应民意。相信乘着新时代浩荡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将会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