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刻板行为,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儿童发育性疾病之一,也是严重影响儿童发育并持续终生的疾病,由于其复杂性及康复难度极大,被称为“残疾之王”。
孤独症自古就有,并非现在才出现,只是不为人们所认识。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就记载所谓的“昏塞”,宋代钱乙提出了“五迟”,明代薛铠提出了“五软”,这些概念与现在孤独症的表现极为相像。在英国,也早在1799年,就报道在伦敦贝瑟恩医院收住了一名五岁男孩,他整天沉迷在玩具士兵的游戏中,对外界不理不睬。1887年Langdon Down描述了一个具有学习障碍但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高才能的人;1926年Sucherawa提出了“儿童期精神分裂人格障碍”,按照上述两人的描述,其实相当于现在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国外神话中的一些有特殊能力的低能儿、传说中的一些怪异的人如Juniper兄弟,以及艺术虚构的人:福尔摩斯与憨豆先生,他们的行为与孤独症人士的行为类似。
但是,在被称为“孤独症之父”里奥.肯纳(Leo Kanner)正式报道孤独症之前,人们尚不清楚这些特殊的人其实是一类特殊的群体。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肯纳首次系统地报道了11名孤独症儿童,他将这些特殊的儿童称为“早期婴儿孤独症”,并认为他们都具有以下特点:
1、极端的自闭性孤立;
2、保持同一性的强迫性要求;
3、出色的机械记忆能力,可有正常的智力甚至超常的智力;
4、言语发育迟缓;
5、有着正常的甚至是吸引人的外表;
6、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缺乏想象性游戏,特别喜欢刻板地摆放物体的活动;
7、来自于高智力的家庭。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肯纳的报道,其中部分的观点是错误的,例如并非全部的孤独症儿童都有吸引人的外表,也并非都来自于高智力的家庭。但是他的报道,开创了孤独症研究探索的时代。
次年,即1944年,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阿斯伯格(Asperger)报道了4例男孩,称“孤独症精神变态(Autistic Psychopathy)”。这就是后来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最早的报道,他们都具有以下特点:
1、异常、天真、不适当的社会性表现、感情疏离,自我中心;
2、冗长、重复、书面化、非对话性、单一的语调
3、非言语沟通技能差;
4、狭隘的兴趣、重复的仪式性行为、有限的兴趣;
5、较差的运动能力;
6、常识的显着缺乏;
7、特殊的学习障碍,某些方面拥有高技能。
但由于并用阿斯伯格使用了德文撰写文献,因此他的文章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被西方国家广泛知晓。为了纪念阿斯伯格,后人使用“阿斯伯格综合征”来作为这类儿童的诊断。
阿斯伯格所报道的与肯纳所报道的儿童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存在社交沟通的障碍,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都欠佳,都有刻板、异常的行为;但又不完全一样,例如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语言发育无明显的迟缓,运动能力较差等。
肯纳与阿斯伯格的工作使得专业人士开始知道了这类特殊的儿童,但让社会广泛知晓孤独症的,来自于一部叫《雨人》的美国电影。在这部影片中,霍夫曼扮演的成人孤独症人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凭借这部电影也获得1988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在我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纪明教授翻译美国经典《精神病学》时才首次使用孤独症一词,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首次诊断出4例孤独症,并作了报道。可以说,我国对于孤独症的认识时间还相当短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