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志愿者组织在全球兴起并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当前,党和政府正在不断规范我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及其服务,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底,我国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900 多万人,服务小时数达1500万小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改革开放前的对物质追求为主慢慢转变为精神和文化的追求,志愿服务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填补了政府社区治理一元化模式的空白,不仅仅减轻了政府治理社会的负担、降低了政府治理成本,同时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净化社会风气,推动了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发展,有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帮助了弱势群体,使我国的公益事业能够顺利、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基本国情,全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发展不平衡直接带来了社区志愿服务的不平衡,相比之下,在经济上欠发达的地区社区志愿服务首先在服务资金比较缺乏,服务的顺利开展得不到保障,许多志愿服务的构想虽具新意和可行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而被搁置;其次,这些地方政府在民主意识和服务意识上还有待加强,因此在对志愿者服务的支持度和正确引导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综合来说,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基本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推动着社会和谐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社区各地区志愿服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地区志愿服务还比较滞后,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因此,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努力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进入有组织、有秩序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后”大学生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志愿服务项目,都经过了较大的发展,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基于国情和高校现状,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发展时间短、速度快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到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正式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年的北京奥运会,年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年的广州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些大型赛会的举行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发展规模大、人数多 截止2010年12月5日第25个国际志愿者日,全国各级团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协会、5000余个地市和区县协会、2000多个高校志愿者组织以及13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青年志愿服务中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比较特殊和占据主要地位的形式。 (三)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都处在摸索阶段,导致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北部地区志愿服务水平远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制约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发展 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与能力存在缺陷。作为志愿者本身,因缺乏必要的和系统的志愿服务专业培训,许多高校青年志愿者并没有完全具备开展志愿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因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等原因得不到受众人群的充分认可。另一方面,志愿者因没有掌握明确的开展志愿活动的规范和目标,其自身成就感和助人的自豪感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再加之得不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其自身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会受到严重挫伤。可见,志愿者本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都使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延续性和持久性。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存在问题。首先,志愿组织主要以共青团组织、民政部门为主导,趋于行政化,因而导致在志愿者的发动和组织上对象过于片面,专业化程度不高。其次,在主观方面忽略了上至法律、福利制度,下至服务活动成本等影响志愿服务活动长足发展必需的外部环境因素,导致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处于徘徊状态。再次,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多在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或是因专业社会实践需要而短暂进行,而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却悄无声息。 (二)客观因素制约着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发展 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制度不健全。在制度层面,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的法律制度、组织制度、激励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形成。从国家立法角度来看,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而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志愿组织缺乏行业标准和行业自律的约束与规范。 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缺乏舆论支持。由于受限于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高校青年志愿组织自身缺乏宣传的技巧与渠道,致使社会大众对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了解,甚至出现对志愿服务活动质疑的声音。这不仅挫伤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还影响了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不但要强调和认识大学生对服务社会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也要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对参加的大学生来说也对个人发展的起到教育和锻炼作用。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要真正做到把服务社会文明建设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也要把志愿服务中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结合。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志愿服务的思想是统一的。主要的定位在维护社会稳定、公平和公正,提倡互相帮助、扶植弱势群体的良好风气、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要依靠一定的载体来作为导向,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个人价值,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它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最有效的载体之一,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志愿服务能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同时对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作用。2组织突击性 (二)志愿服务与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相结合 要通过高校的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长期坚持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要注重培养一批干劲足、热情高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让他们逐步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中。对参与时间长、参与次数多、表现积极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让大学生志愿者能体会到自身志愿服务工作被认同。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十分必要,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解决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志愿者组织管理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的吸引力,注重权益保障,以多种激励措施来确保全员化、日常化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立。 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都是突击性的,而不是长期的,这种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要应对这些突击性的志愿服务,必须建立弹性化较强的应急梯队。首先,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组织应该使部门结构富有弹性,根据行政指派、具体任务、服务环境的需要,定期审查管理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其次,要根据临时需要,能随时抽调志愿者队伍中的一部分,建立临时工作小组,承担紧急任务。再次,要根据志愿任务的需要设置专项志愿服务部门,在志愿者队伍中明确分工,设立弹性化应急梯队,建立策划、组织、实行、宣传完整的正式关系。 (三)激励学生自主开展与发挥学校组织作用相结合 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是不具备营利性的,管理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更多应采取分享与合作的方式,更多倾听大学生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大学生志愿者只有在自愿和没有强权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创新,开拓志愿服务领域、增加志愿服务内容、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要正确运用高校行政权力,有效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在大学生志愿者自愿的基础上,必须服从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调遣和支配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开展与发挥学校组织作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在高校得当的组织和管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得到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意志,而且大学生志愿者的智慧与才能也得到最大的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也得以显现。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常进行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参与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将开展志愿服务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紧密结合。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或激励措施。只有将奖励和激励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进一步让大学生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和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档案,及时反馈大学生志愿者的参加情况,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更具人性化。加强社会激励。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校社联动过程中,建立以服务评价反馈制度为依托的激励机制,可以双向地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真实状态。 (五)完善保障体系,推进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设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也同样需要专项基金的支持。制定大学生志愿服务法规体系。只有以法律的形式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下来,才能使大学生志愿者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此外,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曝光一些侵害志愿者权益的行为,让民众关注到志愿者权益保障的问题,给予更多的理解。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团委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在发展中总结成功经验,发挥特色服务队优势,使参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性、经常性活动,根据自身特色创新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服务队,在活动中志愿者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加强高校团委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在团组织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社团和社会民间非营利组织机构的作用,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因活动组织过度权威化而产生弊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
郑在发声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