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家住涧西区军安社区的86岁老人李可铭,打开写着自己名字并贴有照片的“河南省公民志愿献遗体申请登记表”,看到上面盖着“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的红色印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想要说的话,都写在上面了。”老人说着,递给《洛阳晚报》记者一张稿纸,在这篇200多字的短文中,上面写道:“捐献遗体,是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社区对我的关心。” 1、通知全家人召开“紧急家庭会议” 李可铭是1个月前收到从郑州寄来的“河南省公民志愿献遗体申请登记表”的。说起这件事,得从去年老人召开的一次“紧急家庭会议”说起。 2016年8月,李可铭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回家探望父母,当晚,李可铭的女儿李新华就接到了父亲打来的电话:“你回来吧,我想跟你们说个事儿。”李可铭的语气非常认真。 在这次全家人参加的家庭会议上,老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要在去世后捐献遗体。“说实话,当时感觉挺接受不了的,也劝过他不要这么做。”李新华回忆称。 但是,老人的态度很坚决,表示一定要捐献遗体。李新华说,对儿女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孝顺的含义其实就是尊重老人的想法和决定,让老人开心,所以家人经过沟通和商量,最终一致同意李可铭捐献遗体的决定。 2、多次催促女儿询问手续办理结果 李可铭年事已高,儿子又长期在外地,因此捐献遗体的相关手续,是李新华帮着父亲办理的。李新华说:“我把填好的登记表交给市红十字会以后,我爸就开始翻台历数日子,隔两天就问我啥时候能有结果。” “我年龄大了,怕到时候‘耽误事儿’。”满头白发、穿着一件旧外套的李可铭坐在家中一张藤椅上,缓缓地说,除腰椎有问题外,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之所以催促女儿,是因为他曾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有的人等到快“走”了才申请捐献遗体,结果由于手续没办完,影响了捐献。“我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没能实现心愿。”老人认真地说。 “我爸虽然年龄大了,但头脑还是挺清楚的,对自己的事情非常认真。”李新华说,得知市红十字会已经把相关资料交到了郑州之后,她一直和对方保持着联系。有一次,李新华给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献遗体接受中心打电话询问进展,结果对方一听被查询人是李可铭,就告诉她“这位老先生昨天刚打电话问过”。 3 、“我腿脚不方便,就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退休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得到了关照,老有所养。决定在离世后捐献遗体,是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社区对我的关心。”李可铭深情地说。 李可铭的老伴儿王素珍说,丈夫在上班时曾被评选为省级劳动模范,1992年从我市一家国有企业退休后,相关单位和社区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前几年,他从报纸上了解到有人捐献遗体的情况后,便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不少老年人去当志愿者,奉献社会,我腿脚不方便,就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李可铭说,将来,如果自己的遗体能够为医学教学研究做点儿贡献,那将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临别时,李可铭老人起身相送,他拿着“河南省公民志愿献遗体申请登记表”,有点儿不好意思地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们说,我这么做,中不中?” 相信读者朋友都会对李可铭老人伸出大拇指,赞一声“真中!” (洛阳文明网)
来自: 洛阳文明网 ;朱亚康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