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占据着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最新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失眠症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很大,医学研究表明,偶尔失眠会造成第二天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力不从心等后果。但相当多的病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上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陈彦方教授介绍,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全民的健康。 睡眠质量的提高和睡眠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项涉及千千万万群众日常健康生活的崇高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关注。把健康睡眠送给社会大众,让人人了解健康睡眠知识,科学管理睡眠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保证。 什么样的睡眠才是科学的、健康的呢?精神病防治心理专家们表示,一般采用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相结合的方法来衡量。客观标准主要指睡眠时间长短,一般要求成年人一天睡7至7.5个小时。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必须参照主观标准。专家们用"三个感觉"来概括主观标准。一是生理感觉,指第二天是否有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感觉;二是心理感觉,指第二天是否有烦躁、焦虑等情绪出现;三是生活、工作感觉,指第二天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是否受到影响。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专家们认为,尽管睡眠的时间和质量跟遗传基因有关,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总体上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明病。 影响睡眠并引发睡眠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主要有心理因素:临床上,精神疾病导致的睡眠障碍发病率很高。据研究,80%的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有关。失眠是许多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据报道,90%的抑郁症患者主诉失眠,典型的症状是入睡困难,夜间醒起次数增多,并且早醒。有61.8%的抑郁症病人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治疗和预防睡眠障碍,单纯依靠药物已经不解决问题。医生和患者都应当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想办法。 根据诊断与评估的结果进行合理治疗,是科学治疗睡眠障碍的重要环节。 合理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药物治疗。药物的种类有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即安定类药物;新型镇静催眠药,如佐匹克隆、抗焦虑药及抗抑郁药等。第二、是心理治疗。睡眠障碍80%以上都是精神上的压力造成的,所以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就是解除心理上的负担,要安抚烦躁心理,比如进行睡眠卫生教育或应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放松训练,保持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对人方式、积极乐观的生活等。第三、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获得最佳的睡眠,达到充分休息的目的。比如睡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每天有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傍晚以后运动,尤其是在睡眠前两小时运动;不要在傍晚以后饮酒、喝咖啡、喝茶及抽烟;不要在睡前大吃大喝,但可以在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及一些复合糖类,并用热水泡脚都能帮助睡眠。第四、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比如保持卧室安静,空气新鲜,避免强光刺激。
来自: 家庭医生在线 ;白佚名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