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深入黄河畔,情系三门峡暑期实践小队前往三门峡大坝,了解这座被称为黄河第一坝的庞然大物的建成历史及近年来的变化。 三门峡市本身就是1957年伴随着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 新兴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 龙门,开砥柱,在 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 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三门峡大坝距市区30km,是我国在 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所以也被誉为“万里 黄河第一坝”。 三门峡大坝库区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蓄水, 黄河在 三门峡谷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 三门峡大坝至 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绵延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 我们到达时虽然已经7月份,但当地司机师傅和我们介绍说要到7月3号星期一才会开始放水,届时更多枢纽会被打开(平时也会开几个,并不是完全节流),当地水位会下降。 三门峡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在大坝面前,我们深深感觉到人类是渺小的。 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235.2亿kW·h,创产值约20亿元。 我们也从此行中了解到大坝的历史,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登上 郑州广武山视察 黄河。当主席登上山顶,眺望万里 黄河,发出了“要把 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于是, 三门峡大坝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也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为了把 黄河的事情办好,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齐聚 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 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可以控制 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大坝的建成结束了 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 乐业。 因为 三门峡大坝建造在新 中国建国初期, 中国刚刚经过了近百年来的战乱, 黄河历史水文资料也不完备,造成苏联专家对 黄河的泥沙问题了解不多,所以在设计时只求高坝大库容,忽视了泥沙淤积问题,致使5 年间泥沙淤积量达5041万立方米,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 潼关到 三门峡的河道里, 潼关的河道抬高, 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成为悬河。
因为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1964年12月决定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5~8号4条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简称为"两洞四管"。1969年6月又决定实施第二次改建,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5号机组进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 从建成至今,三门峡大坝的成长历程是坎坷的,但他也注定是伟大的,正是这份坎坷成就了他的不朽,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大坝的建成历程,也是为了学习先人经验,我们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代人,三门峡大坝是杰出的,但我们相信,在我们这一辈的手里,一定会有更伟大的水利作品和贡献被缔造,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