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412|回复: 1

[商丘] 【聚焦采棉工】“商丘精神”在天山南北传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0 18: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图 京九晚报全媒体特派记者 成绍峰 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下午两点半,是采棉工的午餐时间,馒头、米汤是他们的主食
核心提示
自2000年前后,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商丘采棉大军不远万里奔赴新疆采摘棉花,他们不怕吃苦、踏实能干的品质和素质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赞扬,同时也与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并留下了传颂天山南北的“商丘精神”。但随着商丘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赴新疆务工人员在逐渐减少,商丘采棉大军在不断“缩编”。而且,采棉大军呈现“老龄化”。
采棉大军 数以万计
9月24日,中秋节的当天下午,在新疆哈密市牛泉湾乡的一片棉田里,一名女采棉工正在棉田里采摘棉花,一双灵巧的手迅捷地从一朵伸向另一朵,一会儿就是一大把,随后将棉花迅速塞进拴在腰间的编织袋里。
在过去11年里,她8次进疆采棉,采棉价格从每公斤0.6元上涨到2元,她是见证者。
哈密、阿克苏、乌苏、奎屯……8次进疆,她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她忙碌劳作的身影留在了几十个农场。她叫张计华,41岁,家住宁陵县赵村乡,8年的进疆采棉经历,已经让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采棉能手,新疆哪个地区需要采棉工,哪里住宿和伙食条件好,她都很清楚。
张计华的新疆采棉经历,是商丘赴新疆采棉大军历史的浓缩。
“我也是连续8年到新疆采棉花,今年是第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今年46岁的宁陵县石桥镇的采棉工刘素兰说。
在商丘,自2000年以来,像他们这样的进疆采棉工还有很多。具体有多少人,没有哪个部门或个人能给出一个详细的统计数字。
记者所知道的是,近年来,每年都有商丘火车站发出多辆赴新疆采棉的“绿皮车”,几乎每一节火车车厢中都能寻觅到商丘人的身影。作为河南省人力资源大市,商丘10余年来往新疆输出了数以万计的采棉工。
9月20日,记者在商丘市区华商大道附近乘坐16路公交车前往火车站,在附近的一个站点,一下子上来10多名扛大包小包的农妇。一问,她们就是去新疆的采棉工,都是睢阳区闫集乡人。
9月22日下午,记者在商丘市区文化路乘公交车前往商丘火车站,车上也有10多名采棉工。她们是睢阳区娄店乡人,前往新疆哈密市采棉。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内,该局曾经组织过农民工赴新疆采棉花。高峰的时候,商丘前往新疆的采棉工达10万人之多。近年来,有所减少,但也有五六万人。
以后,随着广大采棉工逐渐与新疆当地的农场主建立起比较紧密的联系,招收采棉工已由政府主导完全转为了市场化运作,该局就没有再组织过采棉工赴新疆采棉花。
“商丘精神”闪耀天山
踏实能干、勤劳朴实,广大采棉工凭借着商丘人固有的品质和素质,依靠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在天山南北传颂着“商丘精神”,在新疆各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9月24日,中秋节。当日凌晨5时20分,商丘—乌鲁木齐的K175抵达新疆哈密车站。苍茫的夜色中,上百名采棉工背着包裹通过出站口来到站台上。
看到这么多背包的采棉工到来,很多雇主前去搭讪。“商丘的吧?都是老乡,跟我去吧——”“商丘的老乡,咱那边采棉一公斤两块二,谁跟我走,车就在旁边……”虽然很多雇主前来“抢人”,但很多雇主没有抢到手。
夜色中,记者和这些雇主攀谈起来。听说是老家媒体的记者,雇主们滔滔不绝。“商丘和我们曹县的采棉工都中,肯吃苦,又能干,吃饭不讲究,没有太多的事……”山东曹县邵庄镇的雇主张新海对记者说。
为了防止蚊虫叮咬,采棉工们常常把自己裹得很严实,只露出两只眼睛和一双手
“咱商丘的采棉工在哈密落的名声很好,这里的很多雇主都愿意用咱商丘人,天不明就下地,天黑看不见才回来,不用催,不用劝,雇主都满意得很!”睢县尚屯镇的雇主于君庭说。
来到哈密市牛泉湾乡棉田里,宁陵县赵村乡丁楼村的丁培峰接受采访时说:“咱老家的采棉工在这里吃香得很,这里几个村的‘地主’都等着用咱老家的采棉工,当地的采棉工人家用不惯。”
26日中午,记者在牛泉湾乡黄芦岗村二队队长马大力家做客,几名回族同胞作陪。两杯酒下肚后,60岁的回族人老马口若悬河:“这几年,你们商丘的采棉工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了,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有几十亩棉花,光靠我们捡拾不行呀,所以我们就靠老王(采棉工带班人)给我们这里送的商丘的采棉工……”
29日,记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共青团农场采访,如今,这里的机械化采棉程度很高,很少再用采棉工采棉。但提及商丘的采棉工,很多人都印象颇深。“商丘的采棉工能吃苦得很呀!北疆的天气冷,天冷的时候,捡棉花就像捡雪球,再看看商丘的采棉工,还是天不亮就下田干活了!”农场的老干部张庆风对记者说。
在新疆南疆地区的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古勒巴格镇的棉田里,今年48岁的王耀杰出口就夸商丘的采棉工:“咱商丘人(采棉工),包括咱河南人,无论在新疆哪个城市都不给咱河南人丢人,干活实实在在,任劳任怨,南疆北疆都说,没有不喜欢咱商丘采棉工的!”王耀杰原籍河南太康,他不仅是当地的一个种棉大户,也是一个采棉工带班人。
采访中,谈及商丘的采棉工,无论是这里的回族同胞和维族同胞都赞不绝口。
采棉大军 逐年“缩编”
10余年来,采棉价格从每公斤0.4元上涨到2元,采棉工的食宿条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一个不得不让人面对的现实是:商丘赴新疆采棉大军年年在“缩编”,而且逐渐“老龄化”。
9月22日在商丘登上“绿皮车”后,记者便从第14车硬卧车厢往前走,刻意寻找商丘的采棉工。硬座车厢里,人满为患,车厢结合部和车厢过道里,到处都是拥挤的旅客。记者采访来回一趟,感觉像是经过一个拥挤的集市一样艰难。
12、11、10、9……一直从14厢寻找到6厢车,记者才找到商丘的采棉工。
第二天,列车经过西安后进入甘肃境内,再看车上的旅客,一下子少了一半。“商丘上车的采棉工,好像10天前还多些,现在少了。车过兰州后,硬座车厢内基本上都是去新疆的采棉工。”K175四组的列车长老张对记者说。
继续向前面的车厢,逐节车厢寻找商丘籍的采棉工,总共也只找到了3节车厢,也就是300人左右。
列车长老张还介绍说,根据他们的观察,近年来,商丘赶赴新疆的采棉工逐渐减少。最多的时候,商丘车站一般也就上车一两百人,宁陵县车站上车三五十人,民权县车站上车一两百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地区劳动力输出人数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反比。
近年来,随着商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的增多以及人们收入的增加,不少农民工不再把新疆采棉区作为自己的主要务工目的地,不少年轻人更是视新疆为“畏途”。
据宁陵县新农劳务输出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王建军分析,很多原来的采棉工在家附近的企业打工,相对比较稳定。虽然收入不及采棉高,但为了两个月的高收入而辞职放弃一年中都比较稳定的工作,很多采棉工都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采访中,记者发现,赴新疆采棉的农民工中八成为35岁至65岁的农村妇女,男劳力非常少,年轻小伙子、女青年更是如熊猫一样稀少。
王建军说,新生代的采棉工已不像老一辈的采棉工那样逆来顺受,对住宿、吃饭、工资等都有了自己的要求,任何不顺心的地方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离开。毕竟,对于他们,除了采棉,能选择的实在太多了。而且,棉区的蚊虫很厉害,有些采棉工受不了蚊虫的叮咬,也会中途离开返乡。
最让王建军担心的是,上一代采棉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出采棉大军,新生代的采棉工又有着太多的不稳定因素,采棉工会出现“断档”,导致采棉大军进一步“缩编”。
责任编辑:李德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