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大钊路,奋进新征程 2022年7月19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薪星之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河北省昌黎县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踏寻先烈足迹、铭记党的历史,深入推动新时代下党史学习 教育,汲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1907年8月,李大钊顺利通过天津北洋法政学堂的入学考试。他意气风发,怀着对新学校的憧憬以及政治救国的理想,离津归乡途中与好友登临五峰山。山中雾霭缥缈,零雨不止,脚下石子路崎岖且泥泞,但李大钊为山中的美景所吸引,不仅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在韩文公祠,李大钊还受到了五峰山村守祠人刘克顺的热情款待。之后7年间,李大钊曾8次登临五峰山,与五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尽管他一步步远离了家乡,走进新的征程,但仍多次到这里游览、山居、避难,从事革命活动。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曾说:“昌黎五峰山,几乎成了父亲的第二故乡。”
李大钊塑像
(图为李大钊塑像) 经过一小段步游路,登上代表着大钊生前年岁的38级台阶,大钊先生的全身汉白玉塑像展现眼前。站在苍松掩映、庄严肃穆的李大钊塑像前,感受到大钊先生神情凝重,目光在翠柏与群山间穿梭,似在沉思昨日,又似在畅想未来。生前,大钊先生曾先后多次来五峰揽景、避难、山居,与五峰山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如今的日夜相守,也一定是他生前最大的夙愿吧。站立在大钊塑像所依的界石岭上,向北眺望,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座高低参差的山峰,自东向西依次罗列,环列如屏,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致。 在李大钊塑像前,团队队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深刻领略到李大钊同志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再论问题与主义》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深入地介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大地开辟鸿蒙,发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先声。他的一生都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和所有党员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让社会主义革命到来,让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国人的心。
队员在党旗下宣誓
(图为队员在党旗下宣誓) 全队随后瞻仰了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全体队员共同回顾了李大钊同志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并重温了李大钊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在中国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李大钊的带动下,一大批立志救国的先进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并且深切感受到李大钊同志无私的革命情怀和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作出的丰功伟绩,在思想上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洗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积极建立党的组织,重视培养革命骨干,引导青年成长,指导工人运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倡导国共合作,探索统战理论,关注农民问题,率先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遭到反动军阀的多次通缉,但他从未退缩,坚守党的阵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五峰山避难时,李大钊坚信:“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
团旗
(图为队员举团旗在李大钊塑像前) 时光荏苒,如今,伟人不再,可时代递过来的充满使命感的接力棒,会逐一交到每个人的手中。余生,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皆是未知的漫漫长路,皆是给人动力又给人压力的神圣责任。在如今和平的时代里,我们无需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可我们必须付出滚烫的青春,付出满腔的热忱,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我们必须传承红色的精神,才无愧于先烈,无愧于英雄! (图为队员在李大钊塑像前宣誓)
|